为更好帮助教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原理课教师学术素养,营造“学思践悟”良好氛围,6月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开展“耕研经典,扎好‘马'步”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由副院长马家生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活动伊始,马院长就举办活动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作出解读。他指出,组织教师阅读经典,这既是落实上级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老师理论功底的现实路径。他强调,要读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资本论>导读》等“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更要在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研室负责人周群简单介绍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接着带领大家分段对文本内容进行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她指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7段)中,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正确揭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未能正确解释“人的本质”异化的现实原因。马克思不仅明确了宗教批判的根据在于确立起人的“现实性”,而且进一步指出,德国的宗教批判已经结束,哲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国家统治意志的德国的政治批判。
在讨论环节,陈红帅认为,“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将国家神秘化了,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但实际上,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为以后马克思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了铺垫。刘文珂分享了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她认为“宗教引导人们期待来世的幸福,而不是现世的幸福,提倡的只是幻想的幸福,所以是人民的鸦片”。温迎君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认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批判是对尘世批判的前提,要从宗教批判转向现实批判”,这意味着马克思决心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走向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道路。
活动中,教研室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阅读时遇到的困惑与不解。通过深入探讨、相互学习、互相启迪,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解,同时也使大家对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的艰辛历程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活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当深入研读原著,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学习马克思为全人类解放事业所展现出的无私精神,并将其融入我们的教学与生活之中,实现知行合一,让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据悉,本次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特色品牌——“耕研经典,扎好‘马’步”学术沙龙,共分十期,每月一期,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开展研读,旨在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引领人生,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文图:刘文珂 温迎君 一审:周 群 二审:陈红帅 责任编辑:张鹏飞 赵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