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jnZGpINw9nN-iZZODuDsg
【摘 要】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以团结和组织工人群众为重要任务,而此时党组织内成员却大多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不同阶级内实现对话,促进工人运动与先进理论结合,是早期党组织创办报刊的主要目的。通过分析《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的话语策略,可以看出工人阶级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报刊时最根本的读者定位,报刊通过版面安排、情感倾向与议题呈现三个方面,从事实和情感维度凸显出工人阶级的核心地位,在工人阶级与共产党之间构建密切联系;同时,早期党组织通过报刊影响力的扩散来宣传和领导工人运动,从而推动社会革命的进程。
【作者简介】高璐,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期刊史研究”(项目编号:21XWC006)的阶段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便与工人阶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毛泽东曾坚定地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时,却几乎全由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组成,如何在两个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完全不同的阶级间统一身份认同、建立工人群众与共产党的密切联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传递给工人群众,如何团结与组织工人群众?这些均是早期党组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例,它通过创办面向工人阶级的报刊《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来启蒙教育、宣传理论、动员工人、指导运动,在具体的宣传实践中将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组织联结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目前学界对这些刊物的关注多集中在概述和介绍层面,或将它们纳入共产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脉络,在讲述革命家新闻实践时作为历史影响的证明,这些研究在史实和史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报刊内在话语策略及传播机制层面来研究这些早期党报党刊,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相关研究并不丰富。
本文探讨早期党报党刊在共产党初创时,基于特殊时代背景的宣传策略和技巧,通过对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办报的话语策略与宣传实践研究,更清晰地反映出工人阶级与共产党之间如何通过报刊传播被联结起来,报刊宣传的思想如何被工人接受并逐步转化为具体实践。
一
巨流汇合:
知识分子走向工人阶级
(一)工人阶级壮大与中共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于19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肆扩张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亦是如此,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为了反对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罢工的次数愈来愈增多,斗争的规模和水平、工人的组织程度也愈来愈扩大和提高”。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消息的传开,国人备受触动,李大钊成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信奉共产主义、并将俄国革命胜利经验介绍到国内的知识分子,指出“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蔡元培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称“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之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将国人的爱国情绪迅速引燃,工人阶级受到时代感召,亦在学生群体之后奋起加入,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将这场政治运动推上新阶段,从而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逐渐壮大的工人阶级使中国已经具有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传播,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逐渐增多——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动摇反动统治的中国共产党终于在神州大地上降生,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时代的浪潮中肩负先锋重任,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领导力量。
(二)中共成立前后的工人境遇
民国成立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新式工业也在许多重要的城市开始集聚,上海、广州、武汉、济南、天津等地都成为了工业大城市。在此背景下,工人群体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据农商部1916年统计数据显示,京兆地区的工人数为7316人,广东为58000余人,浙江为79000人,而江苏(包括上海)则超过了14万人。
群体的壮大却并未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以北京地区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官办铁路和工厂中的工人常常受到官僚军阀的压榨、外方和工头的欺辱。据燕京大学学生夏晋熊的论文《门头沟调查》,煤窑以所需资本最少的土窑为主,环境极为简陋,煤窑多为当地人自采,大多不为矿工提供住处,工人们多数住在“包工柜”或“锅伙”内,或寄宿在沿街的店铺中,还有人就近租房或在水泥桥下搭盖窝棚栖身。工作时,“背煤的工人,不得脱离该窑,平时都关在屋子里。到工作的时候,才能放出来,在上工和下工的时候,窑上派人看守,以免工人逃脱。平时大小便的时候,也有人跟着。偶有逃脱者,如捉回来的时候,窑上可以自由用刑”。收入方面,许多资本家为了充分榨取工人的劳动力和价值,用尽各种手段压缩成本。华北地区最大的火柴企业“丹华公司”,在1914年前后共雇用了约1000名工人,其中成年男工570人,女工30人,剩下约500名男工均为未成年。工厂此举便是为了节约成本、扩大收益,因为成年女工工资一般低于成年男工40%左右,童工工资最高不超过成年女工的70%,一般为50%左右。此外,收养工徒亦十分常见,资本家对工徒“尽力驱使,不加顾恤,只有苛求,毫无泽惠”,工徒的饮食“如食囚犯教育之不良”。
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困境中,工人群体萌生出反对和抗争的意志,如1913年北京邮局邮工罢工、1916年3月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工人罢工等事件,虽然在规模和影响方面较为局限,但充分反映出工人阶级的自由意志逐渐觉醒。“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无坚不摧的伟力开始展现,也终于让知识分子找寻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至此,“知识分子走向工人阶级,两股巨流开始汇合,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生面!”
(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办报实践
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面对着无产阶级的困境,逐渐认识到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在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前,他们先在各地相继成立早期党组织,并创办起自己的刊物,将党的活动和报刊宣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0年秋至1921年春,随着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陆续成立,作为它们重要宣传途径的报纸和刊物也随即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中上海的《劳动界》《伙友》《共产党》月刊,北京的《劳动音》《工人周刊》,广州的《劳动者》《广东群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济南劳动周刊》等都是这一时期早期党组织对工人阶级进行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的思想阵地。这些刊物大多具有明确的工人阶级面向,将理论性与通俗化表达进行融合,在当时的劳动者群体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工人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
由于复杂局势和动荡环境的影响,这些面向大众、启发工人觉悟的刊物大多寿命不长,但是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它们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些刊物的出版,面对如何在不同阶级内实现对话、促进工人运动与先进理论结合的问题,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传播策略日益成熟,办报经验更加充足。本文的关注对象,即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这一时期在北京创办的刊物,探讨其在在“跨阶级”宣传时的话语策略及相关实践。
二
精确面向:
以工人为主的话语策略
对于李大钊、邓中夏等持有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而言,“为激进政治搜寻一个无产阶级基础”是革命政治的当务之急,他们在屡次尝试后将北京长辛店工人视为“现代工人阶级政治的一盏明灯”。因此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积极创办面向工人阶级的刊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报刊的广泛宣传尽快播撒给广大工人群众,促进工人运动与先进理论结合,从而为社会革命提供稳定强力的支持。《劳动音》和《工人周刊》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20年11月,《劳动音》创刊,这是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小报,主要面向工人阶级等劳动者,在北京长辛店等地的工人群体中很受欢迎,不久之后,《劳动音》的销售量就达到2000份。邓中夏以“心美”为署名为《劳动音》撰写发刊词,提出“我们出版这个‘劳动音’!来提倡那神圣的‘劳动主义’,以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增进人生的幸福”,任务是“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智识,研究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使解决这不公平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该刊的目标读者非常明确,那就是以劳动同胞(即工人阶级)为中心,指导、组织、团结他们,为他们谋求更良性的工作与生活环境。1921年7月出版的《工人周刊》亦是北京早期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最初由北京长辛店工会创办,自第15期以后改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承办,是早期北京党组织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面向工人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是“北方劳动界的言论机关”。
不难看出,面向工人阶级是早期共产党组织在北京创办刊物时最根本的定位,那么在具体的报刊实践中这一点又如何呈现?工人阶级为何被重视、如何被重视、早期党组织如何以报刊为媒介构建起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通过聚焦《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的话语策略,试图更准确地把握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的宣传实践,理解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地位。
(一)版面安排:彰显工人主体地位
除了将“劳动”“工人”这些具有明确阶级指向的词作为刊物名称外,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早期党组织创办报刊的版面设置中。
《劳动音》为32开16页的小报,目前仅可见第1期与第5期,其中第1期刊登7篇文章,第5期刊登8篇文章,其目录如下表所示:
与同时期的商业报刊不同,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设置广告,刊物中所有内容均为新闻报道、评论、杂感等内容,几乎全部都与“工人”这一群体相关、无论是劳动界消息、劳动界活动、工人惨剧、工人暴动,或刊物编辑对工人的呼声,都以广大工人阶级为对象,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工人周刊》为4开4版报纸,每期均设置多个栏目,包括评论、演讲、劳动新潮、工人疾苦、工人讲话、工人谈话、工人之声、工界耻辱、工人常识、游记、小说等,其中劳动新潮(后期改称劳动新闻)是占比最大的栏目,对国内外与工人群体相关的新闻进行报道,在每一期中均占据一半左右的版面,将工人最关心的事件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工人周刊》的其他栏目也均围绕工人阶级开展,从栏目的标题即可看出,如工人疾苦、工人常识等;即使在小说栏目,描写的也是作为工人的主人公在黑暗时代的悲惨境况,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对工人阶级的同情。这样的版面安排具有明确的意图,它处处彰显出工人在共产党宣传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共产党对工人群体的重视尽数展现。
(二)情感倾向:反映工人同盟身份
共产党早期组织中的成员十分明确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他们致力于团结和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形成反击黑暗现实的同盟。但这仅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们确定的共识,如何将它传递给工人阶级,如何成为工人群体信赖、依靠的盟友?这些都是党组织创办的报刊需要实践的重要任务。
《工人周刊》第29期刊登了署名江囚的一篇演说,题为《谁是工人之友?》,明确喊出“凡对工人运动,具极大的热忱;肯为工人的利益,牺牲地位,牺牲性命,不论历什么痛苦都不退却;没有一点利用的心思,不驱工人:这种人才是工人之友!”演说中还举出几个最出名的“工人之友”,大力宣传马克思和列宁为工人革命兢兢业业、努力奋斗的光辉事迹,告诫工人“你们一定要认清你们的友人”。
这篇文章本就是演讲稿,所以极富感染力,以对话的口吻对工人群体进行教育;文章的逻辑十分清楚,从“工人之友”的定义到实例举证,再到结尾进行呼吁,全文未明确道出“我们即是工人之友”的论断,但处处暗含着自己所代表的中共即为广大工人群体的忠诚朋友之意。彼时工人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并不熟悉,对革命之事也曾有误解,因此共产党员及《工人周刊》便肩负着释疑、表态、动员的重任,这篇《谁是工人之友?》在向工人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积极标榜对工人群体的情感倾向,他们是坚定的、忠诚的、无私的工人阶级同盟。
除了阐释中共与工人阶级的关系,这些报刊还通过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展现自己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与维护。
《劳动音》第1期刊登《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一文,面对唐山煤矿九度巷“地下第九层”新“煤苗”内沼气爆发以致矿工遇难一事,用“几十分钟内死工人五六百”“比国矿师预知有险,然而只知要煤,不顾工人死活”“矿局年利八倍于资本,然而工人一命只值六十元”三个副标题概括报道主要内容。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在这出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工人本不必枉死,工人身故后只有矿局发给的“四块板盒子”和少数抚恤金,工人的生命换取的是矿师“乘着汽车,带着武装警察,在马路上耀武扬威地两头乱跑”。这篇文章的来源是“北平通信”,撰述者的感情并不是疾风骤雨般的谴责和批判,也并未对工人的离世悲痛激愤,但是文中却无处不蕴含着对资本家与矿工生活处境截然不同的对比,对矿工被剥削压榨的同情,对比之下,矿师的无情就更被凸显出来。《劳动音》在报道这件惨剧时,颇具人文关怀,俨然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无论情绪或态度都与矿工遇难后的悲伤相和,将资本家置于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反映出自己作为工人友邻的身份。
以报刊编者的口吻表明立场之外,党组织创办的报刊还通过刊登工人自己的声音来讲述工人处境,令读者产生共情,增强他们对报刊的认同。
前文提到,《工人周刊》设置了“工人之声”“工人谈话”等栏目,如第28期《工人的苦况》一文,署名为南口火车房高步安,将“工人所受的痛苦”中“最显著的最近的说几样给大家听”。文中提出京绥铁路各小站的站长摆出官样,专门欺负工人、恫吓工人,因自己工作失误造成撞车惨剧,反而推诿责任、体罚工人。投稿者呼吁广大工友“我们要大家反对那班狼心狗肺的东西才好”。如第30期《工友们快快解放吧》,署名为工人金太 ,提出共和虽建,但“工友们是一点也没有享着共和的幸福,仍旧只有牛马似的工作”,在教育、薪酬、生活等各方面全无改善。文章谴责工友们痛苦的根源是“万恶的资本家和军阀压迫着我们”,呼吁工友们“快快醒来”“联合起来,一致努力”“快快解放”。类似的文章还有《无知觉的机器也要吃工人的血肉》《唐山工会致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信》等,都由工人阶级供稿,凭借报刊的平台与工人群体直接对话。工人们以亲自经历和切实感受谴责资本家和军阀的剥削,无论在事实层面或情感层面都与作为该报读者的广大工人阶级站在一起,他们拥有同样的体验,也更容易受到报刊中观点的影响,反映出“共情传播”的重要特质。这种基于身份认同而产生的“共情”促使工人群体对报刊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提高,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媒,成功融入工人阶级之中,并化身为工人的同盟。
(三)议题呈现:宣传及动员工人运动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报刊,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团结和组织工人群众,发动工人运动,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社会的革命和进步。就报刊本身而言,它仅传播事实和观点,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如何动员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斗争,共产党的话语策略在报刊的话语中如何体现?
在议题选择方面,因《劳动音》目前仅可见两期,所以本节分析以资料更丰富的《工人周刊》为主。根据《工人周刊》日常报道内容,可将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宣传、动员、教育无产阶级进行斗争。如《无产阶级的战术》《赵恒惕与湖南人的生命和人格》《工人们勿忘了马克思底教训》《你们且瞧着罢》《谁是工人之友》《工友们快快解放罢》《慰勉京汉工人几句话》等。
第二类,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进展。如《京汉路大罢工的酝酿》《株萍铁路罢工潮》《香港海员罢工的现状及各地援助的踊跃》《郑州铁路工人宣言后之响应声》《香港海员罢工快要得胜利了》《天津总工会率二十万工人反日》《国内又有两处罢工》《石家庄工人对日示威大运动》《奉天油房工人罢工大胜利》等。
第三类,报道工会组织的成立与运作。如《汉口工会消息》《芜湖工会消息》《常德劳工会成立消息》《汉口江岸京汉铁路工人具乐部成立大会盛况》《上海组织劳动同盟会》《正太工人联合会又快成立了》《重整旗鼓之西直门工会》《京汉保定分工会之宣传工作》《工友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件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长辛店工会近况》《武汉工团联合会将恢复》等。
第四类,介绍劳工制度。如《开滦矿务局之实行包工制》等。
第五类,反映工人阶级的悲惨境况。如《灰峪村的可怜工友》《工人的苦况》《长辛店工厂层出不穷的黑幕》《黄巢第二》《长辛店工务处工人的纠纷》《奉张蹂躏中东铁路工人之警耗》《沪宁路工具乐部电勉辛店工人》《浦口冻馁垂毙之七十五工友》《为什么唐山火车房生活工人就没有例假呢?》《山海关铁厂工头之暴虐》等。
第六类,报道国外工人阶级的消息。如《世界两大铁路工人同盟罢工》《世界工人之两大会议》《日本无产阶级政党之奋进》《波兰失业工潮扩大》《英国铁路工人势将大罢工》《苏联工人增加工资》《英轮船无线电台工人大罢工》《五月一日的莫斯科:杜洛次基的演说》等。
第七类,刊登其他与工人生活相关的消息、知识或文艺作品。如《北京大学中的工人消息》《唐山工人图书馆阅览守则》《唐山工人图书馆简章》《太平歌》《杨阿三的死》《京绥路大日游记》《谈发动机》等。
由此可见,《工人周刊》在编辑和刊发时的思路非常明确,报纸版面上的所有篇章都围绕着工人阶级展开,无论是上述议题中的哪一类,都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必胜信念、号召工人进行斗争、指导工人发起运动。这些主题融合在一起,通过特殊的话语策略呈现出来,增强报刊传播效果,从而产生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逻辑递进:早期党组织的宣传技巧
上一节对早期党组织报刊议题呈现的分析,已经将其实践目的清晰道出,理论传播并不是终点,工人运动才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广大无产阶级提出的最重要的号召。在此基础上,从宣传、动员跨越到组织、指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行之事,这是早期党组织报刊实现“跨阶级”传播的关键环节,需要深入文本内部,结合报道的真实语境,探索其话语逻辑。版面、情感和议题之外,《劳动音》与《工人周刊》的话语表达亦反映出早期党组织的宣传技巧。
(一)平等对话,真切号召,将理论宣传融入日常沟通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他们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的理论基础。对早期加入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个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但对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工人群众而言,如何使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则需传播者十分注重叙述的方式。
因此,在进行理论宣传时,《工人周刊》将自己置于好友相聚的场景中,态度亲和谦逊,娓娓道来,“诸君!我今日又得和你们相聚一堂,真是我的荣华”。在讲述一些专业概念时,以口语化、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道出,“将‘无产阶级的战术’略略的加点解释。无产阶级即是工人阶级;战术两个字,就是方法。用什么方法和人家开战,换句话说,用什么法子去和资本家开战”。在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到实现共产主义的诉求时,讲述层层推进,使工人群众对这些毫不熟悉的理念也能够接受,那就是“人人做工,谁都不利用谁的劳力,大家只想法子增进大家的幸福”,“得到我们的快乐之都,理想之国”。基于这样的叙述,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等生僻的概念成为工人生活中鲜活而亲近的存在,他们能够在报刊深入浅出的解释和亲切的态度中感受到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一致诉求,也更容易结成统一战线,为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奠定基础。
(二)通过大量事实凸显阶级矛盾,激发工人群体的反抗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愈来愈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愈来愈没有保障;个别工人和个别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来愈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亦延续着这条道路,无论《劳动音》或《工人周刊》都注意到这个社会现象,并倾注大量的笔力来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群体的压榨及剥削。
《劳动音》描述唐山矿难后遇难的工人“那死尸拖出来时面带笑容”,“那真好象死比生好过些”,其笔触颇具反讽意味,矿工惨死反而似乎如得到解脱,不难想象他们生前的处境多么悲惨。《工人周刊》中亦对工人群体的苦难着墨颇多,如工人停工六个月之久后,灰峪村“已成了一副惨不忍睹的流民图”,更有工人被矿窑内矿石压死,令人不忍卒读;如唐山火车房的生火工与其他工人都是同路服务人员、受同一个机关管辖,但假期各有长短,生火工接连两次申请要求例假都被拒绝;如长辛店工厂中,即便是工头也费尽心机压榨其他小工,要求工人们出资聚会,威胁他们“如有不顺从我的意思的,我自然有方法对付大家”,或如工头包庇自己的亲戚,即使不请假外出也照常发工资等,报道者直言这是“吸工人的血”,是工厂黑幕;又如山海关铁厂监工和工头克扣工人工钱、无故开除工人,引发工厂内“人人自危”,“力图报复,恐不久将有一场血战”。
共产党成立前后一段时间,中国广大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不乐观,这种困苦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亦是精神乃至生命安全层面,不仅来源于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亦来自同为工人阶级但稍涉管理层的“工头”群体。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盟友,在报刊中将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撕开并呈现给工人群体,便是为了令工友们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全体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他们苦难的来源,更加深切地觉察到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不断激发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三)强化“罢工大潮”的社会环境,使工人认识到斗争时机已经成熟
美国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人与真实世界之间楔入了一个虚拟环境(或称拟态环境),“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媒介便具有这个重要的功能,在文化理论家看来,它“反映现实也创造现实”。将这些论断置于共产党成立前后的社会语境中,其对应的即是报刊对社会现实的报道和呈现。
早期党组织创办报刊后,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层层推进,除了揭示社会黑暗现实以引发工人情感共鸣外,亦需要展示工人阶级在压迫中不断反抗的具体实践。如《劳动音》中刊载南京一万多名机织工人奋起反抗、捣毁议会、痛打议员的事件,并明确号召工人阶级反对政府、国会、议员、官吏、资本家等,推翻压迫剥削工人的反动政权;如《工人周刊》记载香港海员罢工“激扬崇荡,日益猛烈”,各国共计123艘轮船被扣押在香港,事后各地踊跃应援,以不同方式表达对香港海员的支持,“全国劳动界空气为之一变”,“有以罢工援助者,有以捐款援助者,有以舆论援助者”;如《工人周刊》记载陇海路工人在二月十日实行罢工,要求撤换洋人总管若里、对工人实施优待条件,正因此次罢工中工人们态度异常坚决,督办方应允他们的条件,“至是陇海路工可谓完全战胜”;又如奉天油房工厂工人,因工资太少、生活愈发艰苦,在结合团体要求加工资未遂后,即决定实行罢工,即使某营长派兵包围、欲以武力解放,也未曾干扰工人们的志气,最终敦促油房主人部分应允他们的要求。
彼时中国社会中罢工浪潮此起彼伏,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第一次长达13个月的工人运动高潮。虽然广大工人群体对同业罢工之事多有感知,但均为零碎的、片段化的讯息。报刊记者和编辑将这些事件进行梳理,令其系统地、规模化的呈现于报纸版面中,使报刊读者更直接地认识到工人运动已成大势。基于报刊对社会的再现机制,读者们感受到的社会环境是被选择和重新建构的,事实确实如《工人周刊》所反映,全国各地都正在爆发正义的、大范围的罢工运动,工人群体纷纷响应号召进行支援,社会洋溢着这种正义和斗争的氛围;不过读者感受到的冲击更加强烈,“罢工大潮”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广大工人群体感知到时代的特殊性,认识到斗争已是大势所趋,并为随时反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亦为共产党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曝光问题后指导工人解决,在完整逻辑线条中实现组织和动员
在报刊传播落地为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宣传、情感调动、思想准备都是极为关键的话语策略,它们在对工人阶级的宣传逻辑中层层推进,促使工人群众建立对党组织的信赖,采取党组织提供的斗争策略,书写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篇章。
前述多个议题将社会黑暗现实和工人受压迫的问题如实呈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党组织创办的报刊给出明确的战略建议,“要行阶级战争,凡是无产阶级都组织起来,与资本家相对垒”,“把国家变成无产阶级的国家”,“防备有产阶级的反攻”。当时中国的现实还不具有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条件,因此工人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团结起来,成立工会,以组织的力量对抗和反抗资本主义的剥削。正如《劳动音》发刊词所言,“使国内各工人容易联络”,这不仅意味着感情的融合,更是对工人力量的凝聚。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领 导全国工人运动,在其宣传和指导下,国内各地的工会组织纷纷成立,仅1922年共建立100多个工会,会员达八九十万,“比从前陡增了几倍”。这些团体涉及各种行业,遍布各个地区,无论是汉口的人力车夫会、芜湖的团体成衣业工会、常德的劳工会、上海的工商友谊会、长辛店工会俱乐部,或石家庄正太工界联合会,都是工友们“互相辅助,共谋进步”、“保障生活,增高人格,改良习惯”的重要组织,肩负着工人阶级的伟大期望。作为北方劳动界的言论机关,《工人周刊》积极传递党组织和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声音,宣传其战略,组织召开全国劳动大会,号召工友们提出一致的新口号,成立强有力的中央机关,促进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更有序、更高效地开展。
基于以上多重话语策略,以《劳动音》和《工人周刊》为代表,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创办的刊物以工人阶级为面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号召为无产阶级自由斗争,为工人群体反抗资本主义压迫提供重要支持。这些报刊不但在传播时受到工人阶级热烈欢迎,达到“每期几千份、最多超过两万份”的销量,更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使报刊传播效果成功转化为社会实践,在团结和组织工人、促进社会运动方面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四
结语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枪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送入神州大地;五四运动风起雷动,让工人群众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入自为阶级,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同成长并走向联合。共产党自诞生时,便极为看重工人阶级的力量,提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首要任务,将工人阶级视为最坚实的后盾与最可靠的盟友。
对共产党早期组织而言,如何在思想与行动上团结工人、组织工人、发掘工人力量、将工人力投入社会革命,是拓展共产党社会基础极为关键的命题。除了创办工人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外,共产党宣传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即是创办报刊,以大众媒介的形式将理论传播、工人消息、社会动员进行整合,系统地呈现在广大工人群众面前,运用报刊影响力的扩散来宣传和领导工人运动,从而推动社会革命的进程。
北京是全国第二个诞生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区,《劳动音》《工人周刊》即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通俗报刊,是构建工人阶级与共产党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媒介。这些报刊均面向工人阶级,运用特殊的话语策略凸显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拉近工人与共产党的距离并确立其同盟关系,并通过特殊议题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使报刊宣传产生显著的传播效果,从而动员工人将对理论的感知落实到斗争的实践当中。报刊对议题的呈现方式亦展示出早期党组织的传播技巧,体现在平等亲切的态度、基于事实的情感共鸣、强化工人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指出问题后明确的应对指导,使工人群众在事实和情感层面均受到报刊内容的影响,在被重视、被依赖的过程中接受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并建立牢固的依存关系。
虽然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工人群体中颇受欢迎,如《工人周刊》被誉为“劳动者的喉舌”,“办得很有精神,不愧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是全国劳动运动的急先锋,为全国铁路工人谋利益的”。正是在这样的肯定中,早期党组织不断扩大宣传阵地、团结工人阶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密切结合,推动中国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中昂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