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理论前沿 > 正文
王治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4年06月03日 10:18 点击:[]

【媒体链接】王治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王治东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路径,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从历史进阶、理论创新和实践选择的逻辑统一性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更宏阔视角探讨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把握发展空间、发展机制与发展效能的整体协调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光明前景。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未来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深化了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五个必须”的要求,其中尤其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和“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将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党和国家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一、高质量发展命题蕴含着现代化历史进阶、理论创新和实践选择的逻辑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界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2] 这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承载,符合历史发展的进阶规律,遵循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引,也是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接续奋斗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选择,究其原因,“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3] 这一逻辑恰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相适应,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者的逻辑统一中发展起来的,融贯了“历史演进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推进逻辑”。 [4]

1. 高质量发展是发展形态迈进的历史进阶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又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敏锐洞察和创造性运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也具有历史节点性。在党中央文献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念取代了早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侧重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其内涵更加丰富。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建设从要素性推进转变为整体性推进。

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把富强、民主、文明确定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目标,由此现代化建设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核心的建设结构。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解逐渐深化与拓展,对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着眼于全球各国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实现了从“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创造性转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同时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及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关注的是发展质量问题。概括说来,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7]

事实上,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并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解决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重视速度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这种发展恰恰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依旧重要,但更为强调在更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

2. 高质量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与稳步发展,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通过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不是外在要求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余年仍然朝气蓬勃,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成就伟大事业、创造辉煌业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并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对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新的时代特质、着眼于世界格局变化,以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引,围绕着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锻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质内容和战略方法,科学性、独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新飞跃。其中所包含的现代化建设的体系性论述和创新性论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系列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线性思维方式,打破了后发经济体单一赶超型增长路径,创新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为我们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系统性、整体性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3.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实践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实践选择。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提出的主要指标涵盖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安全等方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构成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也是我们党把握发展规律,从实践认识到理论创造再到实践推进的过程。

在新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中,为了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8]要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积极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特征。我们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打造具有自主、安全、先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指向、价值承载和性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历史性和长远性、整体性与全局性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从意义指向、价值承载和性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分析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多元的内在的结构关系,非常重要也极其必要。

1. 立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梦想,这个伟大梦想并不仅是未来时,也是现在时,它贯通历史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将这个逻辑讲得非常透彻。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9]他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0]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两大主题任务,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起点上和这条逻辑线上,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接续奋斗中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乃是唯一之选,因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11]显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别无他路可言,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正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道路之上的。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让中国强大起来,而且也给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带来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具有的“三个意味着”的重大价值,即对中华民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的三重意义,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图景、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和拓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三个层面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化选择之间的必然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3]就是其中之一。“必由之路”在这里一方面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对于二者之间这种“必然性”的揭示是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总之,这一“必由之路”的论断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逻辑线上,高质量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结构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价值

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来理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所指出的。在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的重要论断。[14]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现代化。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突破了西方由于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而前置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神话,改变了资本主义发展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宰制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范式。这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贫富两极分化、享乐主义膨胀和对外殖民掠夺的现代化模式。同时,中国式现代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赢中谋发展。

我们党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高质量发展不是经济的线性变化,而是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基于新的矛盾、新的需求、新的问题,统合新的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作出的方向性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

3.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思考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属性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16]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没有前沿的科技引领,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等的五大特点。毫无疑问,要在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五重独特性质。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战略选择,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等的安全性和韧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内外联动、循环高效的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有其客观的、逻辑的必然性,一方面它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共同富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之选,同时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选。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实践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也昭示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底色,为民族谋复兴是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的要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归宿。只有坚守人民性的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现代化的人民属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把握发展空间、发展机制与发展效能的整体协调性


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更要重视发展空间、发展机制与发展效能的整体协调性。

1. 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空间

“域”是一个具有空间属性的概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要谋求发展空间,积极拓展发展之“域”值。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不同区域之间构建起有机的联系和协调的关系,形成一个高效、平衡、包容的发展空间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撑。为此,“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

聚焦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局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抓住发展的战略期、机遇期非常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17]中国将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我们要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一体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是狭隘的,不是只顾地球一隅的区域性发展,而要坚持胸怀世界,是具有广阔世界格局的现代化。我们强调与世界一起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坚持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优质服务进口,并以此为契机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服务,增强世界人民的获得感”,[18]进一步为各国开放合作提供新机遇。

在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同时,更要重视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大循环中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发展空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在国际格局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拓展国内发展空间非常重要。具体来看,增强国内大循环涉及多个方面:就地域来看,需要消除各种政策、信息、人员、资源等方面的壁垒,进一步加强区域循环、省际循环、南北循环、东西循环以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循环;就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来看,需要重点疏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等关键环节的堵点,切实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及强度。总之,要实地调研,实事求是,切实针对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类痛点堵点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19]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举措,即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立足国内大循环、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2. 把握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势”差,构建发展的动力机制。“势”体现为发展势头、趋势等,是矢量,具有方向性,是事物按照方向、基于规律而形成的发展动力。把握“势”差,要求抓住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规律,顺势发展非常重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不是时间演进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大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努力奋斗的实践结果。“势”既基于对客观条件的现实把握,也取决于主观努力的不懈奋斗。我们既要顺应“势”,也要创造“势”;既要把握“势”,也要改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对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即到20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这些战略布局的有序实施将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需要更强大的动力机制作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方向、遵循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发展趋势和规律有正确分析,强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的社会变革是复杂而严峻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下,调整相关利益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我们需要用好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问题根本,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方式,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20]

3. 发展新质生产力,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重视“能”效,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发展机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推动发展,提升发展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勾画了实施路线图。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有机统一,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质量和效率。

当前,我国面临着新发展任务和新发展要求,也遭遇着新发展难题和新发展挑战。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域”值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的“势”差出现了新的特征,发展的“能”效出现了新的需求,如何适应和引领这些变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新模式,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1]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指出,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创新,以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2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的必然选择。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23]要着力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大科技成果产出和应用、围绕生产要素的提升布局产业链以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借助改革举措重塑新的生产关系网络,实现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新型融合。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深化经济体制等系列改革作为改革重点,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重视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资本、网络技术、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重大成效。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道远且艰,但前途光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过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24]等内容,进一步展示了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的信心和决心,高质量发展必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15.

[3][5]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1-24.

[4]王治东.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

[6]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3).

[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38-140.

[8][19]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求是,2023(8).

[9][10][11]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

[12][13][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17]习近平.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N].人民日报,2023-09-28.

[18]习近平向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N].人民日报,2023-09-03.

[21][22][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05期

学校地址:郑州市二七区学院路一号 邮编:450064

豫ICP备:14014431号-2郑州科技学院1988-2022

联系电话: 0371-67860115(办公电话、传真): 0371-67899911

招生热线:0371-56150666:0371-56150888;0371-56150999

网址: http://www.z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