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理论前沿 > 正文
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于安龙)
时间:2024年10月29日 16:25 点击:[]

【媒体链接】于安龙 | 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

作者简介:

于安龙,男,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攻关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Z0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由来已久、危害巨大的社会思潮。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全面性、广泛性、深刻性的变革,历史虚无主义也暗流涌动、趁势而起。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史为鉴、防患未然的主体自觉,是统一思想、排除干扰的现实所需,也是尊重历史、坚定自信的实践所向。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批判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倡导继承发展科学理论;批判和反对片面否定党的历史,倡导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批判和反对丑化抹黑领袖人物,倡导恰当评价领袖人物;批判和反对贬低唱衰传统文化,倡导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和反对崇洋尚洋社会思潮,倡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等。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蕴含着正确的原则、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当前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后因时代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日益滋长和泛起。如果对历史虚无主义疏于抵制、怠于应对,就会导致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防线逐渐失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被侵蚀、挤压甚至丢失,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及时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流毒,铲除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和生存土壤,抑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对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驳斥和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价值观,为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理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其所作出的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命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的全面性、广泛性、深刻性,为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等。

(一)以史为鉴、防患未然的主体自觉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由来已久,其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也早已显露。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呈现样态等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日益扩散蔓延,不由得使人们心生警惕。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党史、国史,对待毛泽东功过得失方面的错误方式和诡异手法,极易引发人们的价值错乱、信仰崩塌甚至是“思想地震”。在这方面,苏共为我们提供了教训惨痛的前车之鉴。苏共党内一些人以所谓的“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背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屡掀波澜,使人们逐步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扭曲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肆意妄为地污蔑和诋毁领袖人物,随心所欲地否定和篡改苏共历史,导致人们的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意识形态领域被逐步侵蚀和腐化。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每况愈下、苏共的日薄西山,都与其内部历史虚无主义的肆虐、泛滥有着密切联系。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怂恿鼓动、推波助澜之下,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的发生。这一悲剧性历史事件的助推手、催化剂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是导致历史性剧变的重要原因。对于苏共的惨痛教训,邓小平早有先见之明,他从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出发,反复强调要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丑化、亵渎和否定党的历史、党的领袖的行为。“党中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干赫鲁晓夫那样的事”,“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所引发的恶果,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代价是惨重的、影响是恶劣的。汲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批判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考量因素。深刻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深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面目、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和高度的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统一思想、排除干扰的现实所需

改革开放后,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任务、新使命。为此,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人们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以最大的合力谋划改革、推动发展。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价值理念也趁机而入、混杂其中,逐步渗透至国内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时,国内一部分人以反思“文革”、解放思想等为旗号,以“学术研究”“还原真相”等为幌子,大行解构历史、戏谑崇高、诋毁英雄的勾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有所抬头和泛滥。他们擅于用支流冲淡主流,用枝节取代主题,大肆宣扬现象化、表象化的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趋向于碎片化、边缘化、污名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适应和迎合了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极大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其现实危害性不容小觑。“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涌动、沉渣泛起,极大地荼毒了人们的心灵,侵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扰乱了人们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既“诬古人”又“误今人”的错误社会思潮。因此,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就必须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消弭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人们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三)尊重历史、坚定自信的实践所向

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始终牢记奋斗目标、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贯穿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创造的历史奇迹,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其他任何政党所难以比拟的。然而,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不够等方面原因,在其执政掌权、治国理政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中国共产党亦是如此。尤其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使得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经曲折、备受磨难。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无中生有、歪曲事实等方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味夸大党的错误、贬低党的贡献,严重违背了客观实际、偏离了历史事实。事实表明,“乱史”的目的通常是复杂的、险恶的,它往往内含着“祸国”和“误民”的政治图谋。抹黑和污蔑党的历史,实际上是为了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这才是历史虚无主义真正暗藏之“祸心”。所以,无论是从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领导,还是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来说,以权威可靠的正史、信史反对和抵制荒诞不经的野史、歪史,才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上的挫折,客观公正地把握党的历史上的功绩与失误,从而才能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坚定历史自信。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蔓延不仅是理论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更是影响广泛的现实问题、政治问题。因此,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要义

作为一种危害巨大和用心险恶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变脸”频繁、花样翻新,但无论其如何变化,其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本质没有改变,其消费历史、误导大众的目的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后,为深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表现和危害等,邓小平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

(一)批判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倡导继承发展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强大真理力量的科学理论,它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也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然而,自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受到各种诘难和攻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复斗争和较量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持悲观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力视而不见,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并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动机和目的。有些人居心叵测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问题,其意在引导人们背离马克思主义,走上改弦更张、改旗易帜的道路。尤其是在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苏联现代化模式最终烟消云散,“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论调也随之而起,一度引发了人们的思想震荡和价值迷失。国内一些人也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心生质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倍感迷茫。面对各种非议和杂音,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它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等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永不过时的。实践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走向富强、日益强盛的巨大跨越。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断得到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持续彰显出来。正因为如此,“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将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实际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永葆生机活力。“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通过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目的,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也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中国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才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现代化史上的巨大奇迹。

(二)批判和反对片面否定党的历史,倡导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如前所述,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其执政掌权过程中,难免会因经验不足、认识不够等原因而走弯路、犯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因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遭受了一些挫折。对此,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回避和否认,“中国走的道路很曲折,有顺利发展的时期,也有遭受挫折的时期”。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以细节遮盖整体、把局部当作全局,对历史发展、历史事件进行片段化截取,别有用心地片面聚焦党的历史上的失误和挫折,以偏概全地肆意夸大党的错误,处心积虑地极力贬低党的成就。有些人大肆宣扬所谓的野史、秘史、歪史等,通过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的方式,把党的历史描绘为一部“黑暗史”“错误史”等,进而达到否定党的历史、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目的。这种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对此,邓小平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政治图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调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出发,客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作为一个毫无私心、本质先进且使命崇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他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红色江山稳固。”故此,历史虚无主义以捕风捉影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解读,以所谓的细枝末节、局部错误来否定党的领导,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合乎逻辑,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

(三)批判和反对丑化抹黑领袖人物,倡导恰当评价领袖人物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是指那些具有高超能力、远见卓识和非凡魅力的领导者,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敬仰领袖、尊崇领袖,是铭记政党历史、维护政党形象、凝聚政党共识、增强政党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一个政党的重要软实力。领袖人物往往与一个政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反映着党的历史和发展历程。邓小平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因此,丑化、抹黑领袖人物实际上就是对党的历史的否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指出领袖人物的错误,而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功与过、是与非。邓小平明确反对那种不顾客观事实而一味夸大领袖人物错误,一叶障目式地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邓小平认为,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和功绩是第一位的,失误和错误是第二位的,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水平,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不能把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的评价诉诸个人情感宣泄和凭空想象。毛泽东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成功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并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其晚年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如果因为领袖人物犯过错误就对其大肆攻击、大加挞伐,聚焦式地放大其过失,针对性地贬低其功绩、丑化其形象,那么,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价值判断上的失序。历史虚无主义大肆鼓吹和宣扬“非毛化”,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对改革开放事业造成了极大干扰,其荼毒之深、危害之大不可轻视。总而言之,对于领袖人物的功过是非,应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而加以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这也是邓小平所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基本理念。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四)批判和反对贬低唱衰传统文化,倡导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后,如何正确对待“古”与“今”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刻思考和深入回答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糟粕性、消极性的东西,如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等。但是,邓小平并不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毫无价值、一无是处的,并因此对其采取全盘否定、虚无历史的态度,而是主张在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基础上,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封建主义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具体言之,对于其中的“糟粕”,要及时剔除、舍弃;而对于其中的“精华”,则要将其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也就是说,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如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言的“过时了”“无用了”,而是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没落沉沦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没有前途的,这种绝对化、片面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非常容易造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导致文化“无根”现象的产生。事实证明,如果背离和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文化根基和历史脉络,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倡导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旧的文化基因、文化精华与新的事业、新的实践的“新旧结合”和“转换创新”,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邓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还提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不能机械地、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而应遵循“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坚持辩证地、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性、务实态度,既有利于充分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批判和反对崇洋尚洋社会思潮,倡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及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愈益深入,大量西方社会思潮涌入,而一些人在价值立场、价值观念等方面也随之受到影响。在此过程中,一些人的“西化”倾向日益严重,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心生向往,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追随和复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把西方文明视为完美的“高等文明”,把西方世界视为理想的“彼岸世界”,这必然会形成崇洋、尚洋和媚外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固然需要学习借鉴其他现代化模式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并不等于照搬照抄,更不意味着改途易辙,而是要防范、排除各种“老路”“邪路”的干扰和诱导,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些沉迷于“西化”或醉心于“欧化”的社会思潮,其本质都是主张皈依西方、效法欧美,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故此,必须坚决反对崇洋尚洋的社会思潮,“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邓小平认为,任何国家搞现代化建设,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如果机械地效仿、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最终必然会因“水土不服”而归于失败。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他始终旗帜鲜明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才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同时,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开辟新路,也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新答案。

崇洋尚洋社会思潮还表现为盲目地迷恋和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选择的“唯一样板”,因而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持质疑态度,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对此,邓小平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制度模式,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因此,要坚决抵制各种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邪路、歪路,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路。

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启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虽然在时空条件上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正确的原则、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为当前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诸多借鉴和启示。

(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进而言之,历史事实是不能随意变更篡改的,历史过程是不能任意虚拟假设的,一切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凭借主观臆想、随意编造等手法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否定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其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就是说,历史唯心主义在对待和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它要么把“历史”生硬地扯进“现实”,要么把“现实”强行地塞进“历史”,这种通过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方式,机械性、强制性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既是对历史的极大亵渎,也是对现实的严重误导。事实上,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而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以历史认识的片面性和历史选择的偶然性随意裁剪、解构历史,妄图改变正确的历史认知,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与之不同,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和斗争法宝,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虚假性,从而实现了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超越。唯物史观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探求客观的历史规律、原初的历史本质和真实的历史面貌,而非历史过程的碎片和历史细节的精巧等。邓小平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而唯心史观则根据现实的需要任意裁剪历史,完全背离了历史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理性原则,是不可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奥妙和真谛的,也难以达到“求真”“求是”的目的。质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完整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为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柱石。

(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大历史观

通常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惯于从主观意志出发随意编撰历史,将历史“碎片化”“分解化”“虚构化”,严重地扭曲了历史事实、颠覆了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以“小叙述”代替“元叙事”,以“细枝末节”代替“主题主线”,把历史当作可以任意截取、任人摆弄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历史的连续性、整体性。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的“小历史观”“歪历史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大脉络”,背离了历史前进的“大线条”,从而陷于各种旁枝斜蔓和尘垢秕糠的泥淖之中难以自拔。与之不同,大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前后相继、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历史、现实与未来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大历史观强调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突出历史演进的大逻辑和大主题,以从中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邓小平历来主张把历史作为一个延续的整体,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历史时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历史链条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能脱离整体历史链条而自立自存。邓小平始终坚持大历史观,认为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历史时期不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联系、内在一体的关系,它们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之中。“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事实证明,只有秉持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情怀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绵延的历史长河、壮阔的历史潮流之中,把历史的纵深处与延长线有机结合起来,从世界史、人类史、文明史的高度去思考和审视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避免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偏颇性和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既继承了邓小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也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群众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贯伎俩是通过含沙射影、移花接木、戏说调侃等方式,矮化、丑化英雄人物、领袖人物,而达到模糊历史认识、酝酿历史断层、制造思想混乱的目的。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唯心论、价值虚无论。历史虚无主义貌似反对“英雄决定论”,但实际上主张历史是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继而否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典型的全面虚无、全盘否定。群众史观则认为,历史并非无主体的抽象物,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这里的“人”既包括英雄人物、领袖人物,也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史观固然肯定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杰出贡献、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但坚决反对一味拔高和夸大英雄人物、领袖人物作用的“英雄史观”。邓小平强调:“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唯心史观片面突出个人的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由无数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谱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尽管其中少数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发挥了其他个体难望项背的重要作用,但是,多数普通个体的社会作用的合力远远大于少数英雄人物、领袖人物,且少数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任何英雄人物、领袖人物都会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之中。所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和荒谬之处在于,它既贬低和蔑视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全盘否定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既是“英雄决定论”的反对者,也是“人民决定论”的反对者。历史虚无主义的“目中无人”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和历史规律的,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群众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角”角色,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前进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群众史观,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剧作者”,充分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奠定了群众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辩证思维

从方法论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以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局部的、刻板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它既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背道而驰。具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以静止性取代和否定运动性,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成为一成不变的“死物”,故而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和现状,而非事物的实质和未来;以孤立性取代和否定联系性,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成为彼此隔绝的“孤岛”,忽略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碎片性取代和否定整体性,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沦为支离破碎的“拼盘”,囿于事物的某一侧面、某一面相而难以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整体。这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割断历史的思维方式,既难以把握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贴近历史发展的主根主脉,也无法达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的目的。邓小平并不认同这种简单化、片面化、固态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倡导以发展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非凭空臆测、全盘否定。“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只有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支流与主流、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把握历史发展各类要素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复杂性,避免陷入孤立化、绝对化的错误之中。事实证明,任何“以古非今”“尊古卑今”,或者“厚今薄古”“竞今疏古”,导致历史与现实对立与疏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坚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百余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历史映照现实,从现实回眸历史,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做到鉴古知今、向史而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治国理政科学思维方式中就包括辩证思维,它有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迷障,深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逻辑及其错误本质,从而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对,是邓小平崇高品格、伟大情怀、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和集中彰显,贯穿着邓小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彰显着邓小平强烈的历史担当和高度的历史自觉。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外在特征和传播机制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邓小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就失去了价值,相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邓小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反而呈现出时隐时现、死灰复燃的态势,其传播蔓延更加快速化、隐蔽化、碎片化,形成了表现形态花样翻新、传播手法变化多端等新特点,甚至以各种形式重新包装、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蛊惑大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从邓小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其成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学校地址:郑州市二七区学院路一号 邮编:450064

豫ICP备:14014431号-2郑州科技学院1988-2022

联系电话: 0371-67860115(办公电话、传真): 0371-67899911

招生热线:0371-56150666:0371-56150888;0371-56150999

网址: http://www.zit.edu.cn